静嘉书讯||2019年第1期
本书讯注重人文性、学术性、思想性,兼顾趣味和表达,希望能有助于大家选书读书。
1、《五胡十六国》
副标题: 中国史上的民族大迁徙
原作名: 五胡十六国―中国史上の民族大移动
作者: [日]三崎良章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出版年: 2019-1
译者: 刘可维
内容简介
本书是以五胡十六国时代背景为主题的学术论著。主要整理日本学界字20世纪30年代以来的五胡十六国研究,将去分成草创期的五胡十六国研究、五胡十六国研究的展开以及现代的五胡十六国研究三期,且详细介绍了三个时期中的重要研究成果、研究课题以及待突破的瓶颈。
作者简介
三崎良章,1977年毕业于早稻田大学第一文学部东洋史专业,1983年早稻田大学博士研究生阶段退学。历任北京大学客座研究员,群马大学、群马县立女子大学讲师,现任早稻田大学本庄高等学院教师。
2、《拓跋史探》(修订版)
作者: 田余庆
出版社: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出版年: 2019-1
内容简介
结束十六国纷乱局面的拓跋鲜卑,是怎样从落后状态乘时崛起,担当了开启北朝,从而孕育隋唐的历史任务?
本书作者对这个问题作了回答。但他不是在传统北魏史的框架内,而是以北魏建国之前的代北时期为焦点、包括北魏时期的框架内,去探求拓跋部所体现的历史意义。他以敏锐深邃的史学眼光,论证了拓跋在与代北乌桓共生的百余年中发育成长,并从此积累了经验和力量。拓跋珪用野蛮手段建立残酷悖伦的子贵母死制度,暴力离散母族、妻族部落组织,巩固了拓跋君权和北魏政权,把拓跋部落联盟带进文明社会,完成这一历史任务。
拓跋珪的野蛮手段使拓跋部承受了巨大的精神痛苦,也留下了后遗症,以致后人不知道把拓跋史诗中充满野性的历史素材如何裁剪成皇帝认可的体面的国史。北魏国史大狱之兴以及北魏史学不振,根源盖出于此。
作者执着于历史新知的获取需要学界长远积累的愿望,修订本对原书有较多改动,订正了一些使用和认知史料的不足,也有若干见解上的变动。仍然意在提供一种研究的思路,奉献给同好读者,共做进一步的考索。
作者简介
田余庆,北大教授。主要研究秦汉魏晋南北朝史。他强调传统史料考证与科学分析的细致结合,特别注重揭示纷纭史实的内在联系及其历史意义。他能在翔实考证的基础上,以小见大,提出独到的史学见解,从而勾勒出一代政治变迁的重大线索,把握其关键,解决一些比较重大的历史问题。所着论文多创新之见,发人之所未发。其力作《东晋门阀政治》通过对东晋王、马关系形成的复杂过程,郗鉴的独特作用,诸士族门阀的发展和彼此替代,北府兵始末,流民问题,诸桓与司马皇权的关系,太原王氏的政治作用、代表次等士族的各种政治力量的消长升沉等关键问题的考析,对中国中古士族政治的内涵和演变提出了系统的论证和新解,其分析方法和结论比较集中地反映了他的学术风格与独到史识,受到了高度评价。
3.《叙事的虚构性》
副标题: 有关历史、文学和理论的论文(1957-2007)
原作名: The Fiction of Narrative: Essays on History, Literature, and Theory, 1957-2007
作者: [美] 海登·怀特
出版社: 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年: 2019-3
译者: 马丽莉 / 马云 / 孙晶姝
内容简介
本书由罗伯特•多兰作序,他巧妙地将怀特重要但难得一见的文章汇集成册,研究探讨他关于历史书写和叙事的革命性理论。怀特的这些文章大多采用论文体,内容涉及多位思想家,探讨诸多主题,文笔犀利,语言优美。
《叙事的虚构性》追溯怀特重要思想的演变轨迹,是历史编纂学者和学习者、历史理论和文学研究学者们的重要读物。
作者简介
海登•怀特,被誉为人类伟大的思想家之一。从1973年出版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专著《元史学》以来,怀特的作品对于历史学、文学研究、人类学、哲学、艺术史、电影传媒研究等将叙事学作为关注焦点的学科而言意义非凡。作品包括《元史学:19世纪欧洲的历史想象》《话语的转义:文化批评文集》《形式的内容:叙事话语与历史再现》《比喻实在论:模拟效果研究》等。
4.《当代历史学新趋势》
作者: 蒋竹山(主编)
出版社: 联经出版社
出版年: 2019-3
内容简介
台湾第一本全面谈论当代历史学新趋势的专书
时间推移下,历史学研究也随着时代背景而发展出与前一个世代截然不同的研究趋势,《当代历史学新趋势》内容着重于目前史学研究的热门与前瞻议题,使读者更能领略史学研究趋势如何随时代背景演变。
当前的历史学趋势可归类为全球视野、帝国与国家、跨文化交流、环境与历史、「科学、技术与医疗」、情感、历史记忆、「阅读、书籍与出版文化」、大众史学、新史料与历史书写。《当代历史学新趋势》内容既含括最新的研究趋势,也有过去十几年来的数个重要课题的新发展,象是性别史、思想史、科学史。
除了以当前的前瞻与热门课题为主,《当代历史学新趋势》另一特色就是凸显当代青年学者的观点。虽然参与撰写的作者横跨老中青三代,但主要以刚投入历史学术社群担任副教授、助理教授或助理研究员者居多,希望能透过这些新兴研究者的学术观点,完整地反映出当代史学研究趋势的走向与变化。
作者简介
蒋竹山/主编,国立清华大学历史学博士,现任国立中央大学历史学系副教授,兼人文社会学院大众史学研究中心主任。主持「台湾历史评论」脸书粉丝页及「新文化史部落格」网站,并担任联经、蔚蓝、浙江大学出版社的历史丛书主编。着有《岛屿浮世绘:日治台湾的大众生活》、《人参帝国:清代人参的生产、消费与医疗》、《裸体抗砲:你所不知道的暗黑明清史读本》、《This Way看电影:提炼电影里的历史味》。
5.《图像证史》(第2版)
作者: [英] 彼得·伯克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年: 2018-11
译者: 杨豫
内容简介
图像是历史的遗留,同事也记录着历史,是解读历史的重要证据。从图像中,我们不仅能看到过去的影像,更能通过对这些影像的解读探索它们背后潜藏着的信息。政治的、经济的、军事的、文化的……“一幅画所说的话何止千言万语”。面对数量难以穷尽的图像。历史学家也就面对着惊人的宝藏,但宝藏下面,也隐藏着难以觉察的陷阱。彼得?伯克以其杰出新文化史家的广阔视野,对包括工艺品、画像、雕塑、电影、电视、平面广告等的多种视觉材料进行了分析,关注的重点并非这些图像本身,而是如何利用它解读历史,以及在此过程中存在的机遇与危险。
作者简介
彼得·伯克(Peter Burke),英国历史学家,当代著名新文化史家。曾执教苏塞克斯大学、剑桥大学,现为剑桥大学文化史荣休教授及伊曼纽学院(Emmanuel College)研究员。杨豫,1982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历史系并留校任教至今。现为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欧盟研究所所长,江苏省世界史学会会长,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国际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员。
6.《中国哲学十五讲》
作者: 杨立华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年: 2019-3
内容简介
《中国哲学十五讲》选择中国古代十五位有代表性的哲学家,对他们的哲学体系做了整体性的阐发和揭示。作者从每一位哲学家的根本问题出发,明确其概念内涵及问题的具体指涉,呈现出其思想展开的固有脉络和结构。作者对中国古代哲学问题、哲学家的思想路径的深入挖掘,以及对隐藏在基本哲学洞见背后的思考和论证过程的强调,对于我们今天理解中国古代哲学是极具启发的。
作者简介
杨立华,北京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7.《雅债》
副标题: 文徵明的社交性艺术
作者: [英]柯律格
出版社: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出版年: 2019-1
译者: 刘宇珍 等
内容简介
文徵明是中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艺术家,以“明四大家”之一员留名画史。不同于以往的研究注重形式分析,柯律格教授于本书中聚焦其作品的制作情境,例如时机与场合,尽可能地利用当时的文献(特别是诗文)与作品,参合人类学、社会学、历史学和艺术史学的研究成果与方法,自人情义务与礼物交换的角度,重新审视文徵明的生平与作品,探索其如何在各种活动场域中建构主体与自我,从而拓展了世人对这位伟大人物的理解。
全书共八章,每一章皆以某种场域、某一组特定的关系类型作为参考架构,这两者不仅定义了文徵明的自我认同,同时也是他据以待人接物的出发点。第一部分的三章处理了与文徵明前半生有关的场域,包括家族、师长、同侪;第二部分是通过官场与地缘检视其社交关系,援引的材料横跨其一生;第三部分则着重处理他后半生的场域,包括顾客与弟子。最后一章检视在文徵明死后如何凝聚出一个一贯且鲜明的“伟大艺术家”形象。
作者简介
柯律格(Craig Clunas)当代研究中国物质文明史的重要学者,现任英国牛津大学艺术史系荣休教授。他不仅博学多闻,对于中国传统典籍亦有深厚的造诣,同时经常关注西方文化史、人类学、社会学方面的研究成果,将两者结合而提出新颖有洞察力的学术论述,学术成就广受国际学界的赞誉。
8.《中心与边缘》
副标题: 宏观社会学论集
作者: [美] 爱德华·希尔斯
出版社: 译林出版社
出版年: 2019-3
译者: 甘会斌 / 余昕
内容简介
美国著名社会学家爱德华·希尔斯的主要研究成果包括他对“克里斯玛”、“中心”和“边缘”等概念的解释,以及他对“大众社会”一词的修正,这些研究对分析政治和文化领导力以及社会凝聚力具有重要价值。本书对希尔斯数十载社会理论研究进行了全面而详细的总结,为解释与探究当代社会的结构与变化提供了极具科学性的参考依据。
本书收录了希尔斯24篇文章,它们涵盖了新兴的宏观社会学、大众社会学、传统、仪式等主题。这些论文历时20多年,涉及知识范畴广博,在内容和逻辑上却有显著的连贯性。其本质是在“中心”与“边缘”概念分析的视角下进行社会性探索,为理解当代社会的变异与整合等复杂现象提供思路。
作者简介
爱德华·希尔斯,美国著名社会学家,芝加哥大学教授,社会思想委员会创始人之一,曾获巴尔赞奖,并获国家人文科学委员会挑选发表杰斐逊讲座。以研究知识分子的角色及其与权力和公共政策的关系著称,代表作有《论传统》、《知识分子与当权者》、《中心与边缘》、《社会的构建》等。
9.《田园诗与狂想曲》(第三版)
副标题: 关中模式与前近代社会的再认识
作者: 秦晖 / 金雁
出版社: 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出版年: 2019-1
内容简介
本书为我国著名思考型学者秦晖的成名之作,初版于1996年。
作者以七十年前毛泽东与梁漱溟之间一次有关中国社会是否存在阶级对立问题的争论为契机,从分析旧中国“关中模式”入手,在掌握大量社会调查数据的基础上,运用西方社会学科学的分析方法,重新审视封建社会三要素(即自然经济、宗法共同体与依附人格)在中国的社会表征,指出权贵与平民的矛盾是社会主要矛盾;进而对社会构成主体——农民(农民人格、农民心态、农民文化)进行深入研究,纵观中国历史上多次农民起义的成功与失败,深刻分析农民的“双重性”,揭示中国社会长期固守“农业文明”之根源;横向结合苏联集体农庄和美国式农业发展道路,对农民及农民社会进行共时态的逻辑分析,从源头上探寻农业社会现代化的发展道路。
此次再版,尽管经历了十几年的社会变革,但作者对中国社会的深刻分析与认识依旧令人信服:中国是一个农民的国度。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归根结底还是农民社会的改造过程。这一过程不仅是要变农业人口为城市人口,更重要的是改造农民文化、农民心态与农民人格。让农民“从田园诗式的农业文明中走出来,以发达的自由个性谱写出中国现代化的狂想曲。”
作者简介
秦晖,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经济史学会理事,中国农民史研究会理事,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理事、青基会社区文化委员会委员、研究委员会委员,北京天则经济研究所特邀研究员,《方法》、《开放时代》、《中国学术》和《中国社会科学季刊》等学术刊物的编委。
10.《科举》
作者: [日] 宫崎市定
出版社: 浙江大学出版社
出版年: 2019-1
译者: 宋宇航
内容简介
该书对中国的科举制度的起源和作用做了考察,详细介绍了科考中的县试、院试、岁试和科试、乡试、会试、殿试、武举科和制科等各级考试。最后,作者从科举制的理想与现实、落榜者的痛苦与反抗、科举制的终结、科举制的功绩等方面,对科举考试制度进行了全面的评价。
作者简介
宫崎市定,日本历史学家、汉学家,京都学派史学第二代代表人物和集大成者。对中国史的很多领域,包括社会结构、政治体制、经济形态、权力关系、政府组织等方面均有独到研究。代表作有《中国史》《科举》《九品官人法研究》《亚洲史概说》等。